将本站设为首页
收藏笔趣阁

笔趣阁

首页 书架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为武道狂,拳压诸天 > 第十二章 八极之缺

第十二章 八极之缺(1 / 2)

即将圆满的八极暗劲、一本宝经、一个贴合道路的世界、一场和天命之子的会面。

一切都是如此的巧合,建立在已有的宝山和机缘之上。

王权递来的《太极功理精要》,哪里是什么简单的太极拳精要,而是武当的张三丰原式太极十三势。

又或者有人叫它太极功。

这一套太极不是简单的内家拳法,而是结合了丹术的养身之功。十三势是对应八卦五行原理的十三个框架,也是所谓的太极老架。

而这本真解也是一点都不含蓄,从十三势、吐纳导引、外气采补到混元桩功,四个部分可以说是都给讲了个明白。

这一套非是完全的技击之术,但同样可以修出内劲,李泉身上的太极暗劲便是如此。

能把这东西拿给自己,李泉都担心王权道人会不会被云龙师傅打断狗腿,这可以说是武当山的秘宝之一了。

十三个架子,每个架子并非是一式,而是一个完整的活桩。单这十三势要是拿到外面,都是疏通十二正经的顶尖法门。

是像易筋经一般,修炼性命的功法,所以叫太极功。

类比他手上的《易筋经》中,这十三式就像是易筋经中的十二式动功,两者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相同。

李泉确定这原式太极拳必然不是王权一人做主就可以给他一观的东西,即使只是一晚的时间,也足够让他将除了观想图之外的体系全部抄到手。

而这正是李泉感悟到此番变化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他发现八极传承和这太极原式十三式相比,显然少了一部分的内容。

李泉想到了前世有名的八极国术高手,李书文先生。

所谓“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的名号即使是前世那个无魔的世界,都是一个传奇。

而传说这位就是习练的易筋经,但据医案记载其晚年出现畏寒咳血(肺肾阳虚)的症状,甚至据传尸检时出现肺高度钙化,正符合郭高一道人所说“薪尽火息”的表现。

而对于李书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自然也是有些猜测,有人说是八极劲力过于刚猛,导致“捶打”内脏积重难返。

也有人说是李书文晚年欲访武当学静功而不得,后来转求河北白云观学静功,却被道士斥其“杀气盈瞳”。

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并没有从张景星师傅那里获得全部的洗髓经。

不过说来也怪,霍殿阁和李书文二人的晚年过得都不算好,一个57去世另一个则是大吐血。

其余一些八极名家,尤其是李书文之后的名家,却并非如此。

例如吴秀峰、刘云樵、马凤图等大家,要么将八极和太极结合,要么将养气内炼作为第一要义,要么晚年甚至放弃了刚劲的练习,才都活到了八十多岁。

尤其是作为李书文关门弟子的刘云樵的对比最为直接,他学习的是李书文晚年重新整理的八极拳体系,与其他弟子所学不同。

刘云樵足活了84岁,晚年依然可以行劲授徒。而这也在他与霍殿阁这个57岁就离世的师兄对比之下,显得尤为突出。

而原因就是他在教拳中强调了关于柔身六法和丹田行气的内容。

如果没有意外,李泉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和李书文先生类似。

他现在这一身刚劲,加上那一身蛮横的气血,五脏已经受损,如果没有机缘结果恐怕也会相当惨烈。

而这太极十三式应该就是郭道爷给他的“他山之石”,唯有“补全”八极的“先天之缺”,把静功这部分补上,才能有所收获。

而李泉恰好有最适合自己的东西,《髓论》中的静功,这其中他目前只从中悟出了一重,也就是“水发昆仑巅,静坐生暖气”。

加上和龙之介这只猛龙的对拼,让他从秘传四朗宽中悟出一个道理。

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至大八级劲撑八方,而至小则是气守丹田。

不论是八极“行拳如龙”,还是太极拳中混元桩所求的“腰腹折叠”的混元劲,所有炸裂又收束的力量,源头都死死钉在小腹底下三寸,那个叫丹田的地方。

热门推荐